中国农业科学院∣ 数字农科院∣ 邮箱∣
  • 首页
  •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更多 >
    • 信息所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发展中心荣获“中国农科院2021-2022年度巾帼文明岗”称号
    • 绽放巾帼风采 相约“莓”好时光
    综合动态 更多 >
    • 03-10 信息所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发展中心荣获“中国农科院2021-2022年度巾帼文明岗”称号
    • 03-09 绽放巾帼风采 相约“莓”好时光
    • 03-08 信息所组织开放式项目库申报等制度宣讲会
    • 03-06 国家农业图书馆与微生物学会签署首个转换协议
    • 03-06 信息所召开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交流指导会
    • 03-03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谋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 科研进展
    • 合作交流
    • 支撑服务
    • 党政工作
  • 本所概况
    本所简介 更多 >

      一、历史沿革与发展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简称信息所)由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1957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1957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1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宏观研究室(1992年成立)等独立机构逐步整合而成。是以农业信息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信息所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秉承 “服务立所、创新强所”的宗旨,以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人才团队建设、条件平台建设为手段,明确研究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整合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农业信息科技发展,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二、机构设置与人员情况

      信息所内设机构34个,包括21个业务部门,6个专项工作办公室、6个职能部门、1个后勤保障部门。拥有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公开出版学术和行业类期刊12种。

      信息所现有人员873人,包括在职职工308人、离退休职工225余人、长期聘用人员184人、在读研究生156人(含留学生)。在职职工中,高级职称占40%,拥有博硕士学位人员占81%。

      三、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

      信息所关注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等学科发展,致力于实现农业信息领域的公益服务、决策咨询、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学科领域:

      (一)农业信息分析研究。面向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需求,聚焦海外农业研究、信息监测预警、农业风险分析、农业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学科融合、专业化手段的高端农业智库,为科学智能决策和应急服务提供支撑。

      (二)农业信息技术研究。面向智慧农业重大需求,聚焦智能管控、视觉感知、物联网、空间数据、区块链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创新及在农业农村全产业链中的集成应用,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系统技术与产品。

      (三)农业信息管理研究。面向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需求,聚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组织、云计算等大数据关键技术,搭建农业领域大数据并行计算环境及实时计算服务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信息技术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四、文献与信息化支撑服务

      信息所肩负着国家农业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重任,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农业分馆,牵头全国农业科研系统电子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工作,为全院及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文献保障和知识服务。国家农业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210万余册,其中图书31万余册,古农书、地方志等15000余册。订购中外文科技期刊4000余种,其中1100余种是全国的孤本;引进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80余种,涵盖12000余种中文全文期刊,95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

      信息所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化基础网络及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部门,承担京区院机关和各研究所的网络接入、院所两级“1+36”门户网站群系统开发与运维、电子邮件系统管理与维护、ARP系统建设等工作。通过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科研信息生态环境系统,为农业科研管理、科技创新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

      信息所共编辑出版12种科技期刊,包括《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英文)、《生物技术通报》、《aBIOTECH》(英文)、《农业展望》、《中国乳业》、《农业科技通讯》、《中国猪业》、《智慧农业》、《农业图书情报学报》、《农业大数据学报》、《中国畜禽种业》,其中《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生物技术通报》入选中国科协“卓越计划”。上述期刊全面反映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科技成果,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科研与教育条件

      信息所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包括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国家新闻出版署农业融合出版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区块链农业应用重点实验室。4个全国性学术机构挂靠信息所,包括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情报、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 牵头“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该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的专业联盟。研究所充分发挥这些学术平台的作用,紧密围绕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两大中心任务,联合同行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和宣传培训活动,影响力不断增强。

      国际合作方面,信息所先后与英国、加拿大、荷兰、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FAO、CABI等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农业信息科技合作,“十三五”期间签订国际信息科技合作协议20余份。信息所连续多年为我院参与APEC、G20、金砖国家等国际会议机制提供研究支撑,与WFP、FAO、IFAD、CGIAR等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与AGRA、FARA等区域组织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

      研究生培养方面,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之一,承担农业信息学科体系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工作。现有农业信息分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每年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50余人,包括近10个国家的留学生。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与管理学科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信息学科建设与发展。

    现任领导 更多 >
    • 周清波 所长、党委副书记
    • 刘继芳 党委书记、副所长
    • 张蕙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赵瑞雪 党委委员、副所长
    • 本所章程
    • 历届领导
    • 组织机构
    • 学术团体
  •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更多 >

           中国农业信息研究所是以农业信息学科研创新、产品开发、应用推广为主体科研任务的公益性单位。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和研究积累,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三大学科领域加强了科研创新,取得一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农业信息科研领域处于领导地位。

    创新团队 更多 >
    • 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

    • 海外农业与国际情报创新团队

    • 大数据与知识服务创新团队

    • 科技情报分析与评估创新团队

    •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服务创新团队

    • 农业认知计算创新团队

    • 农业智能管控与区块链应用创新团队

    • 机器视觉与农业机器人创新团队

    • 农业农村资源数字化管理创新团队

    科研平台 更多 >
    •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总中心
    • 农业农村部农业监测预警技术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农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 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区块链农业应用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农业监测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成果转化
    概要介绍

    中国农业信息研究所是以农业信息学科研创新、产品开发、应用推广为主体科研任务的公益性单位。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和研究积累,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管理三大学科领域加强了科研创新,取得一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农业信息科研领域处于领导地位。

    • 获奖成果
    • 专利标准
    • 产品展示
    • 科技扶贫
  • 人才队伍
    领军人才C类 更多 >
    • 周清波
    • 许世卫
    • 孙 坦
    • 李哲敏
    青年英才 更多 >
    • 徐 磊
    • 柴秀娟
    • 张建华
    • 张学彪
    • 各级人才
    • 首席专家
    • 高级职称
  • 国际合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世界信息学科发展趋势,在农业信息关键技术、农业宏观战略研究、国家高端智库、图书文献信息、网络支撑服务、期刊出版与信息传播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

    • 国际交流
    • 合作伙伴
    • 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 研究生培养
    总体介绍 更多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是以大数据驱动下的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为主要方向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确立了数据科学、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分析四大学科领域的农业信息学科体系,是全国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招生信息 更多 >
    • 03-06 农业信息研究所 2023年博士“申请-考核制”学科初选通过名单
    • 02-28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3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实施方案
    • 02-06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3年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资格审核通过名单
    • 11-17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下半年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公示
    • 07-0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大学生夏令营活动通知
    • 05-19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上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公示
    • 04-17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博士“申请-考核制”学科复核工作方案
    • 04-07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通知
    • 导师介绍
    • 学科方向

  • 国家农业图书馆
  • 科技期刊
    • 《中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 《生物技术通报》
    • aBIOTECH
    • 《中国乳业》
    • 《智慧农业(中英文)》
    • 《农业大数据学报》
    •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 《中国猪业》
    • 《农业展望》
    • 《农业科技通讯》
    • 《中国畜禽种业》
  • 党群园地
    党团活动 更多 >
    • 10-10 学生党支部开展“严守纪律规矩 加强作风建设”主题党日活动
    • 10-09 信息所完成2022年度研究生会换届选举工作
    • 10-08 信息所多支部联合开展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活动
    • 09-20 信息所在院首届“自强杯”羽毛球团体赛中打进前八强
    • 09-19 第六支部开展“迎盛会 铸忠诚”主题党日活动
    • 09-05 第七党支部开展“追寻国际友人的红色足迹”主题党日活动
    文化建设 更多 >
  • 首页
  •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动态
    科研进展
    合作交流
    支撑服务
    党政工作
    媒体报道
  • 本所概况
    本所简介
    本所章程
    现任领导
    历届领导
    组织机构
    学术团体
  •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创新团队
    科研平台
  • 成果转化
    获奖成果
    专利标准
    产品展示
    科技扶贫
  • 人才队伍
    各级人才
    首席专家
    高级职称
  • 国际合作
    总体介绍
    国际交流
    合作伙伴
    海外农业研究中心
  • 研究生培养
    总体介绍
    招生信息
    导师介绍
    学科方向
  • 国家农业图书馆
  • 科技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技术通报(英文,aBIOTECH)
    中国乳业
    智慧农业
    农业大数据学报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中国猪业
    农业展望
    农业科技通讯
    中国畜禽种业
  • 党群园地
    党团活动
    文化建设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招生信息

研究生培养

  • 总体介绍
  • 招生信息
  •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学科方向
研究生培养
  • 总体介绍
  • 招生信息
  • 导师介绍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 学科方向
招生信息

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博士“申请-考核制”学科复核工作方案

发布时间:2022-04-17 点击量: 【字体:大 中 小】

为严格落实教育部、北京市、中国农业科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做好2022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学科复核及录取工作的通知》,结合农业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信息所”)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为保障招生工作在新冠疫情持续防控形势下顺利进行,本所2022年博士生招生复试工作将全部采用远程视频的方式进行。


一、工作原则

(一)严格落实教育部、北京市、中国农业科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尽量减少人员跨省流动、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加强人员安全防护,确保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严格招生考试组织管理,做到政策透明、流程规范、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平公正。

(三)严格招生考核标准,坚持科学有效,做到全面衡量、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确保招生质量。


二、组织管理

为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信息所成立招生工作领导组、招生工作监督组和学科复核组负责具体工作实施。

(一)成立招生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统筹协调信息所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

(二)成立招生工作监督组,负责对信息所招生考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受理考生投诉和申诉。

(三)成立材料审核组,负责审核申请人提交的电子和纸质材料,考核过程记录和成绩复核。

(四)以二级学科为单位成立三个学科考核组,负责学科复核工作。学科复核组人数为单数且由不少于5名成员组成,组长一般由学科带头人担任,小组成员由信息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和研究生导师担任,考核组内有至少一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和一名外单位专家。


三、复试考核工作安排

复试考核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远程网络视频笔试,第二阶段为远程网络视频面试,主系统使用“小鱼易连”,“腾讯会议”作为备用系统。考生需要双机位模式参加考试,并按照要求做好设备和软件的安装调试。

(一) 时间安排

1. 申请人提交纸质材料

通过学科初选的考生须在学科复核前于2022年4月20日前,以快递方式(建议选择顺风速运)提交材料纸质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国家农业图书馆5109室。联系人:科技管理处,联系电话:010-82109907。材料内容详见《中国农业科学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https://gs.caas.cn/zsgz/bszs/298576.htm)

时 间

考试事项

  说 明

4月20日前

提交纸质版申请材料

考生在考前须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模板附后),纸质版须随其他申请材料一同寄出。

4月22日上午8:30

设备调试及身份核验

考生登录小鱼易连会议室(会议室号后续更新),分批进行设备和网络环境调试。同时,全体考生需准备好个人身份证件,提前进行身份核验。

农业信息分析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8:30-10:30

农业信息管理:10:30-12:00

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12:30-13:30

4月22日下午15:00-17:00

远程笔试

分为4个远程考场同时进行。考场号将通过电子邮件发至考生邮箱,请各位考生注意查收。

考试须使用统一的答题纸作答(附后),请各位考生自行下载打印。答卷须在笔试结束的 24 小时内寄出。考生笔试分数以拍照答卷卷面为准。

4月22日晚

确定随机面试顺序、远程面试考场

考试顺序、远程面试考场号将通过电子邮件发至考生邮箱,请各位考生注意查收。

4月25日

8:30-17:30

农经组面试

农业信息分析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上午8:30开始

4月26日

8:30-17:30

信息技术组、信息管理组面试(2个远程会议室同时进行)

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上午8:30开始

农业信息管理:上午8:30开始






















(二)远程考核准备

1. 设备要求。考生应按要求提前准备好参加远程复试所必须的软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1)提前安装 “小鱼易连”及备用软件“腾讯会议”,下载操作手册熟悉使用。(2)准备可以支撑“双机位”运行的硬件,即需要两部带摄像头的设备及附件,建议使用台式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作为第一机位(配有摄像头和音箱),使用手机设备作为第二机位。(3)提前测试设备和网络,保证设备电量充足、网络连接(宽带网线、Wi-Fi或4G/5G信号)正常流畅。

2. 机位摆放要求。第一机位正面拍摄,放置在距离本人约30cm处,考生头肩部及双手要出现在视频画面中,考生不得佩戴墨镜、帽子、口罩、耳机等,保证面部清晰可见。第二机位从考生侧后方45°距离本人约30cm处拍摄,确保第一机位和第二机位分别从考生正面和侧后方完整拍摄到考生本人、学科考核组能够从第二机位清晰看到第一机位屏幕。

3. 考试环境要求。须选择独立、可封闭的空间,确保安静整洁,考试期间严禁他人进入考试独立空间。除身份证外,考生座位1.5米范围内不得存放任何书刊、报纸、资料及与考试无关的电子设备等。

4. 考试过程要求。(1)笔试开考后,视频考场锁定,迟到考生将无法参加本场考试,考生不得提前交卷。使用电脑作为复试设备的,双手不得触碰键盘。(2)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考生应当立即停止答题并停笔,将答题纸逐页拍照(保证图片清晰,整幅 A4 纸在图片内),于5 分钟内将答卷发送到监考老师指定邮箱,笔试判分将以拍照答题纸为准。待监考老师清点试卷完成后,方可关闭系统、离开考场。考试期间考生不得录屏、录音、录像,违反考场规定者取消笔试考核成绩。


(三)复试考核内容

1. 笔试部分(占复试考核总成绩的50%)

①学科专业知识与研究动态掌握能力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30%。考核时间90分钟。主要考核申请人对学科专业知识、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等的掌握能力。由本所统一组织命题,采用笔试方式,由学科考核组统一阅卷评分。

②专业英语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20%。考核时间30分钟。考核申请人对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面试部分(占复试考核总成绩的50%)

①研究工作陈述:占考核总成绩的20%。考核时间20分钟。考生须通过共享屏幕功能进行远程PPT汇报,时间为10分钟。内容包括个人简介(需包含硕士期间学习情况、英语水平、科研情况与主要科研成绩、实践活动等,约5分钟);博士期间研修计划(约5分钟)。PPT汇报完成后由考核组专家进行提问,时间约10分钟。

②综合素质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20%。考核时间30分钟。对申请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学科背景、科研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潜质和心理素质等进行考核,考核采用问答方式。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是博士生招生学科复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③英语口语与听力测试:占考核总成绩的10%。考核时间5分钟。主要考察申请人在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的基本应用能力。


(四)复试成绩和权重

学科复核组将对每位考生进行独立评分,取平均分作为考生的复试考核成绩。总成绩由复试考核各部分加总构成。

拟录取名单将依据申请人的学科复核总成绩排名,并对考生报考专业、研究方向和报考导师进行综合评定确定,择优录取。学科复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五)确定拟录取名单

学科复试考核结束后,由材料审核组对申请者的考核记录及考核成绩进行严格审查。拟录取名单由本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按“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审核确定,并在本单位网站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 5 个工作日。公示结束后,将拟录取名单上报研究生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对复试资格审查材料、录取成绩排序表、录取登记表、体检表等材料进行再次审查。经研究生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会议决策程序,最终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在研究生院网站公示不少于 10 个工作日。


四、体检工作

体检工作在确定拟录取名单后进行。采取由考生单独体检、单独寄送体检表的方式进行,不集中组织体检。拟录取的考生自行打印体检表(见附件),前往所在地二甲以上医院进行体检(丙谷转氨酶值80以下可以不复查),体检表寄送至: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国家农业图书馆5109室,科技处收,100081;联系电话:010-82109907。


五、监督方式

(一)实行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本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按有关规定对本单位学科复核过程和录取结果的公平、公正负责。

(二)实行监督制度。本所招生工作监督组、研究生院招生督查小组对学科复核工作进行全面监督,随机加入远程平台检查。

(三)实行信息公布制度。本所学科复核工作办法、学科复核结果、拟录取名单等信息及时对外公布。

(四)实行申诉复议制度。考生如对本人成绩持有异议,应在公示期内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申请成绩复查。本所畅通咨询、申诉和监督渠道,及时受理考生咨询和投诉申诉。

招生工作咨询电话:010-82109907,xxszs@caas.cn

信息所招生工作监督组:010-82106271,xxskjc@caas.cn

研究生院招生督查小组:010-82106766,010-62162692,yzb@caas.cn


六、保障措施

(一)为保证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所安排不同专业分组复试。复试工作场所保证消毒、通风,人员保持安全距离,对于出现咳嗽、发烧等身体异常情况的人员一律不安排参加复试工作。

(二)我所负责在复试工作正式开始前安排专人进行系统调试、考前与考生逐一测试,确定考生考试时间以及确认考生考试环境等有关沟通协调事项。向考生告知复试规则,组织考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确保复试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复核工作公平公正。复试采取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评分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的“三随机”工作机制。远程复试小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复试全过程录音录像。

(四)本办法由本所复试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如本方案内容与北京市招考委、北京教育考试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政策相冲突,以上级最新文件要求为准。


相关附件

  • 附件1:诚信复试承诺书
  • 附件2:博士“申请-考核制”学科复核笔试答题纸A4
  • 附件3:体格检查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分享: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技术支持:农业信息研究所网络中心

京ICP备10039560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481号